走近中化人:現代農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先行者 |
時間:2013-05-06 來源:中國廣播網 視力保護色: |
中廣網北京5月6日消息(記者曾靈華)4月24日,站在南繁制種(樂東丹村田洋)基地的雜交水稻制種地里,楊毅的臉被曬得黑亮。他指著他左側的一塊地:“這里是Ⅱ優(yōu)629。” Ⅱ優(yōu)629,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種”)三亞分公司第一個自主選育的審定品種,在海南、湖南、江西、云南、廣西五省推廣。楊毅說,地里的Ⅱ優(yōu)629是在4月5日抽穗的,25天后,也就是4月30日將可以收割。而他右側地里的制種品種谷優(yōu)629,是在4月8日抽穗的。 第一次見到楊毅,很難想到他是中種三亞分公司的總經理:身高不到1.70米,身著短袖條紋T恤,頭戴編織草帽。由于常年在田間奔走,皮膚極黑。面朝黃土背朝天,是楊毅這些和農民一樣干著農活的農學家們的真實寫照。Ⅱ優(yōu)629就是楊毅當年帶著僅有的一位科研人員選育出的。由于綜合性狀好、產量突出,Ⅱ優(yōu)629選育近十年仍然受到市場青睞。 在談到中種三亞分公司的優(yōu)勢時,楊毅多次提到科研力量。“我們有一支專門的科研隊伍。我們的科研人員規(guī)模可以頂一個大型的省級的農科院。”目前中種三亞分公司在海南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3,穩(wěn)居第一,市場覆蓋海南、廣東、廣西、江西、四川、湖南、福建、云南等八省份。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過,超級雜交水稻科研攻關,需要“良種、良法、良田”。農民大規(guī)模種植后的畝產,往往遠低于科學家在實驗田里取得的數據。楊毅算了一筆賬:在海南以谷優(yōu)629為種子種一畝面積的水稻,經過110天左右的生育期,最終畝產量是400-500公斤。按照普通稻1.2-1.3元每斤的收購價計算,收入在1000元左右。而在扣除掉種子、化肥等成本后,每畝的凈收入在700-800元。 “農民種植水稻的收入非常有限。”楊毅說,糧食持續(xù)增產的壓力是很大的。盡管糧食安全受到多因素的影響,但好的農業(yè)生產用種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據2012年舉辦的第十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上發(fā)布的信息,中國種業(yè)的市場價值已從2000年的250億元增加到近1000億元,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與之對應的,是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后外國種業(yè)公司大舉進入中國種業(yè)市場,給國內種企的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壓力。 農業(yè)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廖西元早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育種是種業(yè)的核心,而國內絕大多數企業(yè)沒有研發(fā)能力、缺少核心競爭力。有媒體報道指出,國內的種子企業(yè)雖然數量眾多,但有研發(fā)能力的不過百來家;前50強每年的研發(fā)投入總計不足20億元人民幣,孟山都一年的研發(fā)投入就超過10億美元。 國內種企的希望很大,壓力更大。“年年有希望,因為年年都有希望選育出好的品種。不過也得經受住失望。”楊毅笑著跟記者說。據了解,中種目前在南繁基地從事科研工作的有來自5個玉米研究團隊、4個水稻研究團隊和3個瓜菜研究團隊的80余位育種專家。研究團隊在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的多位海內外高層次專家的指導下,已成功選育了一批玉米、水稻品種,每年都有一大批優(yōu)勢組合參加國家及各省份的區(qū)域試驗,為其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后備品種資源。 如果說實干的楊毅是一名典型的“農民式”農學家的話,那么海南省樂東縣佛羅鎮(zhèn)求雨村的村民石奇躍就是一名典型的“專家式”農民。 石奇躍今年48歲,家里有22畝地,種了十幾年的哈密瓜。前年,他家哈密瓜種植的凈收入是7萬多元。“太少了,我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石奇躍說。去年,他開始琢磨為什么別的農戶種的瓜那么大那么好,而自己種的瓜卻“不怎么好”,結果發(fā)現可能是施肥的問題。“亂施肥,沒有規(guī)范的。張三李四一起施,起了效果,也不知道到底是因為張三的肥還是李四的肥。” 石奇躍在發(fā)現種瓜種得好的農戶采用的是中化化肥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后,開始在自家地里做起了試驗:“自己作對比。”對比效果很明顯:他發(fā)現施肥比以前省事多了,什么時候怎么施,他都能做到心里有數了。 去年,石奇躍家哈密瓜種植的凈收入達到30多萬,比前年翻了兩番還多。石奇躍說,上一季家里的哈密瓜畝產達到了8000多斤,這一季剛收完的,畝產量也達到了6000多斤。“第一是省肥,第二是好管理,最主要是效果(讓人)放心。” 哈密瓜是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畝產量為5000-6000斤。樂東縣是海南省哈密瓜種植的重要市縣,全縣哈密瓜種植面積約3.5萬畝,其中佛羅鎮(zhèn)哈密瓜面積約1.8萬畝。過去農戶們的基礎管理方式相對粗放,施肥灌溉方式相對傳統,而水肥一體化,則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yè)新技術,在這里,很多農戶像石奇躍一樣在采用這種技術。 中化集團下屬中化化肥海南分公司的總農藝師冼昌華告訴記者,哈密瓜從育苗到產收,在這里的生產周期是90天左右,一般一年種兩季。如果水肥控制得好的話,一年有可能種三季。按照一畝地一季的利潤1萬元來算,一個農戶如果有30畝地,一年能種到三季的話,年收入達到百萬也不是不可能。 水肥一體化比之傳統的施肥灌溉技術更加便于管理:通過將水分、養(yǎng)分定時定量,按比例通過可控管道系統直接提供給作物,肥效快,養(yǎng)分利用率提高。通過人為定量調控哈密瓜的“吃喝問題”,就是石奇躍所說的“放心”的原因了。 那么,石奇躍又是怎么判定自家地里哈密瓜所需的“吃喝量”的呢?石奇躍笑瞇瞇地說出了四個字:“測土配方。”種什么,地里缺什么養(yǎng)分,決定了施肥方案。中化化肥海南分公司在佛羅鎮(zhèn)豐塘村有一個水肥一體化試驗基地,一名農藝師在基地駐點。在農藝師的指導下,農戶對自家土壤進行科學采樣。農藝師根據土壤養(yǎng)分測量的結果,結合作物生長不同階段的需求,為農戶制定相應的施肥方案,以及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解決方案。 據悉,中化化肥各分公司目前有百多位農藝師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成為各地種植施肥的“農家教授”。因為農藝師的專業(yè)貢獻,中化化肥的基層網點不再是簡單的化肥銷售網點,而是有能力提供整套作物種植解決方案的服務終端。以石奇躍為代表的農戶,是這種服務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在這種“教授式服務”下成長起來的專家型農戶。 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代農業(yè)進一步增強農村發(fā)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正式發(fā)布,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xù)第10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新的一號文對推進我國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和安排。提出必須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加快構建現代農業(yè)產業(yè)體系,著力強化農業(yè)物質技術支撐。 作為中央重點骨干企業(yè)和農業(yè)投入品領域的龍頭企業(yè),毫無疑問,中化集團承擔著國家加快發(fā)展現代農業(yè)、保障農業(yè)安全的責任。中化集團的旗下,無論是化肥供應覆蓋國內近90%耕地生產的中化化肥,還是加快種業(yè)產業(yè)化整合的中種集團,亦或是在新農藥創(chuàng)制方面一直大力倡導綠色農藥開發(fā)的中化農化,都在這條路上奮力前進。楊毅和石奇躍,不僅是“中化人”,是中化集團發(fā)展道路上的服務者和追隨者,也是中國現代農業(yè)發(fā)展道路上的先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