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中化集團:綠色轉型提高土地生產力 |
時間:2013-05-06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視力保護色: |
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國有企業(yè)經營思路之變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不只是中國第四大國有石油公司,它還是中國最大的農業(yè)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一體化經營企業(yè)。他們從化工產品中生產化肥和農藥,以更安全、更高效的使用方式,降低對土壤、空氣和水的污染。 在我國面臨人多地少水缺乏矛盾加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等諸多現(xiàn)實挑戰(zhàn)下,糧食生產面臨現(xiàn)實的壓力,化肥和農藥成為提高單位畝產量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隨著大量低品質的化肥和農藥的無序使用,我國的耕地出現(xiàn)大面積的板結、酸化、鹽堿化等退化現(xiàn)象,同時部分河流、湖泊也出現(xiàn)富營養(yǎng)化,地表水質明顯變化、藍藻事故頻發(fā)。 中化集團作為中國最大的化肥、農藥和種子供應商,試圖通過更優(yōu)質、更高效的產品和服務,在增加農戶產量和保護環(huán)境上尋找到平衡點。與現(xiàn)代化農業(yè)共同成長就是他們的鑰匙,他們靠此來保障中國的糧食供應,并緩解土壤的退化、水質的污染,減少對農業(yè)生產、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傷害。 豐收的農戶 4月的最后三天,海南很熱,海邊的風一陣又一陣地吹著邢孔敏的瓜地。中化化肥海南分公司總農藝師冼昌華正站在艷陽下和邢孔敏聊著今年的收成。 再過幾天,地里的哈密瓜就要收割了,邢孔敏喜上眉梢。他說今年每畝地將能夠比往年多收1000來斤。 邢孔敏是海南省樂東縣佛羅鎮(zhèn)豐塘村的哈密瓜種植大戶,他在村里承包了200畝地種哈密瓜。2012年,豐塘村被列入到中化集團推廣水肥一體化服務的第一站,邢孔敏的地便是第一批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地。 晚春的海風裹著熱浪吹在邢孔敏和冼昌華身上,冼昌華時不時地探下身子,去看邢孔敏瓜地旁的一個大水池。一條條水管從水池里延伸出去,泵將水和肥料送到鋪著薄膜的瓜棚里。 “水池里是冼昌華依據(jù)我這塊地的土壤情況,幫我配的肥和農藥,打開水池的開關就能給作物澆水,澆水的時候也能夠給作物施肥和除蟲,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邢孔敏抱著一個大大的哈密瓜說,以前一畝地要五個工人,現(xiàn)在五畝地一個工人就能看得過來。 2012年年底,冼昌華提著兩個方形的工具箱,給邢孔敏的兩百畝地做了一次測土配肥工作。邢孔敏才知道這塊地需要有針對性地施肥,才能有效地提高單位畝產量。于是,他的兩百畝地成了中化化肥的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地,中化集團派遣一位農化服務人員在基地駐點跟蹤。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樂東縣佛羅鎮(zhèn)豐塘村的大片土地都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大海與農戶土地的直線距離不到一公里。后來在一些科技人員的實地考察后,他們告訴當?shù)卣灰芸刂谱∷值恼舭l(fā),這里將適合種喜熱的哈密瓜。現(xiàn)在,樂東縣是海南省哈密瓜種植的重要市縣,全省哈密瓜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佛羅鎮(zhèn)占了樂東縣種植面積的二分之一。 過去,海風和炙熱的陽光,讓這里的農作物成了最“浪費”水分和肥料的作物之一,即便搭建了塑料薄膜的棚,依然需要哈密瓜的種植戶們每天不停地澆水,頻繁地施肥。中化的水肥一體化技術,將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肥效快,肥料利用率高,很快就讓這一片示范地的優(yōu)勢顯現(xiàn)了出來。 邢孔敏說,一畝哈密瓜的畝產量在5000斤—6000斤,收購價格因品種而異,在3元/斤—4元/斤,每畝地的凈產值為10000元左右,而用了精準化水肥一體化技術后,每畝地的產量能增加1000斤以上,刨去化肥的成本,增收的效益非常明顯。 綠色的化肥和農藥 邢孔敏是中化集團水肥一體化項目的第一批受益者。2013年3月27日,中化化肥與全國農技中心簽訂 《農企合作推廣配方肥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在河南、河北、遼寧、湖南、江蘇、福建、重慶等地,通過測土配肥服務站,整建制推廣配方肥的應用。 作為中國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yè),中化集團正在走一條以市場和用戶為導向的發(fā)展之路。測土配肥就是其以用戶為導向的方式之一,他們就像土地的營養(yǎng)師,為缺乏養(yǎng)分的土地提供合適的養(yǎng)分。 中化的農藝師們經常背著幾個箱子走在田間地頭,他們告訴邢孔敏們,土地里缺少什么樣的養(yǎng)分,需要配什么樣的肥料,肥料里的磷、氮、鉀元素各自應當占什么樣的比重,有時候還能夠避免過度施肥。 從最北部的新疆,到中部的河南、山東,再到最南端的海南。用過中化化肥和農藥的農戶們都說中化的產品好用。中化集團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那是因為他們在科技研發(fā)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開發(fā)出一系列適用市場的綠色化肥和農藥。 中化集團加大了對農藥、化肥的科研投入,通過改進傳統(tǒng)產品、提升種植水平,開發(fā)新型肥料和綠色高效農藥產品,提升中國土地生產力。 在化肥領域,每年的科研投入就超過億元。2009年,中化化肥將中國農大聚合物包膜緩/控釋肥料技術產業(yè)化,提高肥料利用率達60%—70%,有效降低對土壤、空氣和水的污染。 農藥最容易對土壤產生影響,目前,國內生產的農藥主導品種40%以上由中化農化旗下的沈陽研究院開發(fā)并推廣應用。中化集團通過加大科技研發(fā)的投入,研發(fā)綠色新農藥,降低農藥對土壤的影響,減少“三廢”的排放量。 為了將這些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銷售到田間地頭,中化集團用二十年的時間建立起下沉到中國95%的農業(yè)大縣的分銷服務網絡,在鄉(xiāng)鎮(zhèn)里建立起直營的或是加盟的農資專賣店,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滲透到幾乎所有的田間地頭的化肥和農藥分銷服務商。 轉型的國有企業(yè) 擁有下沉到田間地頭的銷售網絡,中化集團將更綠色的產品和更合理的生產方式送到農戶手中的同時,也在擴張著中化的農業(yè)版圖。在農村打造包括種子、化肥、農藥在內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2007年,中化集團重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和沈陽化工研究院。2013年,中種公司注冊資本達到9.44億元,在國內種業(yè)企業(yè)中穩(wěn)居第一。目前,中化集團在化肥、種子、農藥等領域均位居前列。 而今,經歷過十多年的市場化歷程,中化集團以“服務客戶”為核心的轉型方式,走出了企業(yè)新的發(fā)展路徑。 成立于1950年的中化集團,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歷史上曾為中國最大的國有貿易企業(yè),化肥曾是它壟斷進口的產品之一,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壟斷的進口權便被打破。 中化集團總裁劉德樹說:“10多年前,靠國家政策性壟斷經營,我們一船一船地賣化肥。那時候我們只要坐著等,客戶就會上門。如今,中化集團在全國除西藏外的所有內地省份的主要農業(yè)縣,設立了2000多家鄉(xiāng)鎮(zhèn)、村級化肥分銷網點,我們必須深入田間地頭,走街串巷,一袋一袋地推銷。” 現(xiàn)在,這家國有企業(yè)已不僅是中國四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也是最大的農業(yè)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一體化經營企業(yè),領先的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業(yè)務觸角延伸到高端地產和非金融領域。22次入圍《財富》全球500強,2013年被《財富》雜志評為“2013年全球最受贊賞公司”,位列貿易行業(yè)榜首位。 作者:張一鳴 |